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根据我国的历法,夏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所以又称“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又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又叫“团圆节。”
日,为太阳之精;月,为太阴之精。古人早有“水气之精者为月”、“月之精生水”的观念。
道教神仙,太阳星君
太阴,跟太阳,金、木、水、火、土星、罗睺、月孛、计都、紫炁,合称为“十一大曜”,是对人类生活,乃至宇宙有极大影响的星体。
道教尊称月神为“太阴星君”,其圣号全称为“月府结璘皇君妙果素月天尊”,其宫阙为垣下、素曜大宫。夏历八月十五为太阴圣诞。是月夜月升时,宫观要设坛祭月。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记载太阴星君,“主肃静八荒,明明辉盛,如世人运炁逢遇,多有惨惨之忧,宜弘善以迎之。”关于其形象则是“戴星冠,蹑朱履,衣素纱之衣,手执玉简,悬七星金剑,垂白玉环佩”。
世人供奉则是“宜图形供养,以异花珍果,浄水名香,灯烛清醴,虔心瞻敬,至心而咒曰:太阴真君,常弘正道。阴德不愆,福我亿兆。”
《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收录有《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一书,为净明道著名经典,有十卷。书中有“至阳之精为日,至阴之精为月,一阴一阳之谓道。……上帝悯生灵之夭折,故召日月二宫天尊,为说灵宝大法、黄素法、净明法、度人法各一也。”
太阴的形象也屡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九十五回一章中写道:
忽听得九霄碧汉之间,有人叫道:“大圣,莫动手,莫动手!棍下留情!”行者回头看时,原来是太阴星君,后带着姮娥仙子,降彩云到于当面。慌得行者收了铁棒,躬身施礼道:“老太阴,那里来的?老孙失回避了。”
太阴道:“与你对敌的这个妖邪,是我广寒宫捣玄霜仙药之玉兔也。他私自偷开玉关金锁走出宫来,经今一载。我算他目下有伤命之灾,特来救他性命,望大圣看老身饶他罢。”
......那大圣见了不胜欣喜,踏云光向前引导,那太阴君领着众姮娥仙子,带着玉兔儿,径转天竺国界......那太阴君令转仙幢,与众嫦娥收回玉兔,径上月宫而去。
从这里可见,嫦娥并非太阴星君,太阴星君随从统称为“嫦娥”。月宫神真,除了我们熟知的太阴星君和嫦娥之外,还有月下老人,即月老。
太阴星君即为月神,俗称“太阴”。溯其源,与中国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有关。
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是《尚书·尧典》,文称:日、月、星辰为天宗,岱、河、海为地宗;天宗,地宗合为六宗。
月亮在此之前早就被人们视为神而加以崇拜了。其实古人祭祀月亮时,往往是辅助于太阳而行的。且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足以见古代“祭日为主,祭月为辅”的现象。
关于月亮的神话由来已久。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月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简而言之,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下了十二个月亮。
而嫦娥(妲娥)、蟾蜍、白兔、吴刚、桂树的传说。则来自《归藏》、《淮南子·览冥训》、《五经通义》等著作。
《归藏》: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羿妻)窃之奔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又据《五经通义》说:“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除了蟾蜍外,又有一兔。
据《拟天问》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可见月中月兔已为当时人们达成共识。
到了唐代,又有吴刚伐桂之说。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于是月亮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为神仙境界,中有雄伟的月宫,美丽的嫦娥,可爱的白兔,高大的桂树,英俊的吴刚。
按照中国传统,八月十五(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一般以月饼、瓜果、豆腐作为供品,一些地方在祭拜时还要念《太阴经》和《太阳经》,以祈祷月神保佑全家兴旺平安。
最后,有醋祝大家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