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年1月11日-年3月5日)先生,长鲁迅先生十三岁,同乡,都是浙江绍兴人。
年,蔡元培25岁时,考中进士,可谓年少成名。后来,身居要职的蔡先生总是对这位小老乡,尽其所能给予帮助。
年,民国临时政府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从日本回国后,在浙江绍兴师范学校任职的鲁迅,经好友许寿裳(字季茀,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把他推荐给蔡先生。蔡先生请他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等工作。鲁迅先生在这个职位上在了十四年。
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又聘鲁迅到北大任兼职讲师。
蔡先生对鲁迅可以说是恩深义重了。可有件事,让蔡先生对他感到困惑不解。
年1月,在厦门大学任教的顾颉刚到福州买书,听说老师蔡元培来到了福州,当即去拜见了老师,并请蔡先生到厦门小住几天。
蔡元培跟顾颉刚来到厦门大学后,一些北大毕业生纷纷赶来看望校长。厦大校方还为他举行了欢迎宴会,顾颉刚作陪。下午,蔡先生又应邀去浙江同乡会做了演讲。
可是,厦大的一番声势隆重的接待,同在厦大任教的鲁迅却充耳未闻,也一直没去看望他的这位老乡和“恩人”,在他的日记也一句没提。蔡元培一直没有解开这个谜。
也可能蔡元培没有多想,否则,以他的学识不可能意识不到鲁迅对他已有了些看法。
据吴海勇所著的《时为公务员的鲁迅》一书中说,年,蔡元培当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他倡导的“潜心研究与冷眼观察”,与自由主义者胡适的观点趋同。鲁迅就在《无花的蔷薇》中点名批评这位“孑公”,并且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其实,我和此公,气味不相投者也。民元之后,他所赏识者,袁希涛、蒋维乔辈,则十六年之顷,其所赏识者,也就可以类推了。”
——原来,鲁迅先生自认为已成了和蔡先生“气味不相投者”,不为蔡先生赏识了。
可即便蔡先生对鲁迅先生的行为不解,但仍然对他倾力相助。年10月,蔡元培担任了国民党政府的大学院院长,他的浙江同乡又有许多人谋到不少美差。
鲁迅先生开始说:“饭乃是蒋维乔袁希涛口中物也。”自以为这些美差没有他什么事。
后又经好友许寿裳牵线,蔡元培先生答应为鲁迅安排一个“大学院特约撰述员”的职位,不用上班,月薪元,这可是个着实的美差。
鲁迅先生在焦急等待聘书的那些天,思想变化起起伏伏。一开始,他怀疑能有这样的美差:“不知薪水可真拿得到否”。后来说:“季弗所谈事迄今无后文,但即有后文,我亦不想去吃,……”再后来说:“季弗本云南京将聘绍原,而迄今无续来消息,岂蔡公此说所以敷衍季弗者欤,但其实即来聘,亦无聊。”
一个月后,他又给友人写信说:“太史之类,不过傀儡,其实是不在话下的,他们的话听了与否,不成问题,我以为该太史在中国无可为。”蔡元培在清末曾做过翰林,所以称他为“太史”。
12月初,鲁迅先生直接给蔡先生写了封信,向他推荐了自己的学生荆有麟,同时也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从起初不信,到“不想去吃”,到认为“无聊”,到认为“太史之类,不过傀儡”,再到自己亲自写信表白。这个过程和鲁迅先生的文章一样,很有嚼头。
直到12月8日,接到聘书,鲁迅先生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他在这个舒适的职位上在了四年多,直到他的这个岗位被裁撤。
后来,蔡元培与宋庆龄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蔡先生又邀鲁迅先生参加,鲁迅先生被选为执行委员。
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蔡元培与宋庆龄等组成了治丧委员会,为他举办了相当隆重的葬礼。蔡元培先生给他作了挽联:著作最谨严,岂唯《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还亲自执绋,并致词说:“我们要使鲁迅先生的精神永远不死,必须担负起继续发扬他精神的责任来。”
年3月,在编辑出版《鲁迅全集》时,蔡先生帮助打通审查关节,还为书作序、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