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流行病学资料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医生们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疾病,发病者起初咳嗽、胸闷、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继而出现全身水肿、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等症状。由于在克山县发现,所以把此病命名为克山病。
经研究证实,患者主要病变在心肌,由于心肌细胞受损,心脏收缩能力减弱,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六十年代,在周总理的指示下,由我国营养学及微量元素研究专家组成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克山病防治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考察,发现病区的水土和粮食中硒的含量明显降低,病区人群的血硒和发硒水平亦明显偏低,而水土中含硒较高的地区,本病极少出现或不出现。
对硒的研究,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人发中硒的含量可反映环境中硒的水平,又可以反映人体内硒负荷情况。发硒测定被认为有实用价值。目前发现发硒与血脂代谢有密切关系。据报道,克山病红细脑膜有胆固醇/磷脂比例异常,影响细胞骨架,同时发现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均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指数增加,并发现克山病人的血液及心肌硒的含量低,饮食中增高硒含量能治疗克山病,因此认为克山病与硒低关系密切。
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通过对65例老年人的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测定,井分析其与头发硒含量的相关性,发现发硒与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现明显负相关,即低发硒伴有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这与低硒的克山病病人的血脂变化相符合。说明保持适当的硒含量有利于血脂代谢,这可能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之一。
通过对病人补硒,流行于缺硒地区的克山病得以控制,这一研究证实了硒与克山病的关系。由此也让人类第一次认识到了硒原来是如此重要。
源自临床病学研究
在内外环境都缺硒的人群中最突出的病症是心肌病,说明心脏是对硒十分敏感的器官。
心肌组织内的硒呈不均匀的梯状分布,心肌硒含量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右心房、左心房、室间隔、右心室、左心室,即从心底到心尖部逐渐增高,这是与各腔室内压力、容积、和负荷相匹配的,即负荷越是大的部位硒含量越高。
当体内严重缺硒时,心肌中硒含量低,使谷胱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和自由基含量上升,过多的自由基会致使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增加,对心肌细胞造成氧化损伤。这一边串的生物化学作用,都会因补充适量的硒而得到正面调整。
心脏病和心肌炎病人的血硒含量显着比正常人少,在青海省贵德县仅为正常值的一半。
山东省泰安疗养院的心脏病科大夫陈国威等一行4人,他们在青海省门源县上西滩村的人中查出28人患心血管病(10.98%),几乎每10人就有一名心脏病患者,28名患者中有17人心肌病患者;在贵德县斜马浪村的人中,查出17人患心血管病(4.77%),其中9人为心肌病患者。可见在这些地区大部分心血管病是因心肌受损而引起的。
临床证实,心肌炎后遗症病人常在停药后出现早搏不易根治等情况,而应用硒和中药调理可以根治心肌炎后遗症。硒能保护心肌细胞膜和线粒体膜,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通常,治疗心肌炎后遗症,硒的用量是50微克,每日三次,共微克.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也较安全。
上述生物化学过程已经在无数的科研结果中得到充分验证。因此缺硒损伤心肌、补硒保护心肌这一事实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有关科学界一致公认。
·图文素材均来自网络,参考时应以科学依据为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