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兔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国风月负妻负友负情人,一代文豪徐志摩的 [复制链接]

1#
吡美莫司乳膏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328.html

“我决意要取得她,即使我的身躯丢失在火焰里,我的惨毁的翼子永远在无尽的黑夜里振悸,我决意取得她。”徐志摩一生决意要取得的两个女人---林徽因和陆小曼,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只不过是他短暂生命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对于徐志摩,他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浪漫的文学家、诗人,对他的印象始终都停留在《再别康桥》的深情与浪漫中。但其实徐志摩在现实生活中对待感情上,妥妥的是一个“超级渣男”!

#徐志摩张幼仪#

年,18岁的徐志摩娶了15岁的张幼仪,开启了他的婚姻生活。但是,这一切都是传统中国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接受过新式教育身为北大高材生的徐志摩,对这段强加与他的婚姻并不满意。尽管张幼仪亦是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兄张君劢为德国柏林大学政治学博士,为中华民国《宪法》重要起草人之一,但是如此显赫的家世背景并未获得徐志摩的垂爱。在徐志摩看来,相貌平凡的张幼仪只不过是旧式中国的乡下女人,不符合自己“美貌加智慧”的择偶标准,不是自己的理想情人。

三年后,张幼仪怀有身孕,徐志摩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在父亲的安排下,只身一人前往美国学习经济,准备学成归国后继承父亲庞大的产业。然而枯燥的经济理论无法满足大诗人的孤寂文学心灵,于是年,已经完成硕士的徐志摩,放弃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毅然决然离开纽约,来到具有深厚文学气息的英国剑桥大学,追求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徐志摩与张幼仪

此时远在中国的徐志摩双亲,发现原本在美国求学的徐志摩,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放弃大好的前程,跑去英国学一些毫无实用,不能赚钱的东西,出于对儿子的担忧,徐家破例让原本只能在中国家乡服侍公婆的张幼仪,前往英国陪伴丈夫徐志摩,顺便看看他究竟在搞什么鬼?

而这一趟的英国之旅,开启了张幼仪的西洋视野,也彻地改变了张幼仪一生的命运。张幼仪晚年回忆说:“我斜倚着甲板等着上岸,我的心凉了一半。因为他(徐志摩)是那堆接船的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张幼仪预感的没错,她是不被欢迎的,因为她的到来影响了徐志摩与其他女人的地下恋情。

林徽因是当时中国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的爱女,年林长民携爱女林徽因赴英国伦敦考察,在一场演讲会上,林长民与徐志摩结识成为挚友,并进一步邀请徐志摩到家作客。而林长民没有想到的是,眼前这位风度翩翩谦和有礼的年轻人,在遇见爱女林徽因之后,竟然会疯狂地展开一场禁忌之恋。而林徽因自己也没想到,眼前这位来家中作客,大自己八岁、已婚的叔叔长辈,竟然会是让自己情窦初开、身陷情网的超级才子。

一个是“有妇之夫”,一个是“豆蔻少女”,看似荒谬、毫无未来的两条平行线,在康河柔波的催情下,竟缠绵交织成为熊熊烈火的爱情蔓延,正当双方享受着被虐式的刺激、浪漫与甜蜜时,张幼仪奉公婆之梦追随丈夫来到了英国,然而她的到来,却打乱了徐志摩与林徽因在那河畔金柳、波光艳影中所共同舞动的美丽节奏。为了继续这番美梦,张幼仪,这位扰人清梦的不速之客一定得走。

歌颂徐志摩的人会大声地赞扬,徐志摩是勇敢的。因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婚姻都是随便找来一个人,平平淡淡过一生。好不容易来人间走一回,却从未尝过爱情的滋味。爱情这杯美酒,只要亲自品尝过其中的醇美,有谁还愿意继续从前的乏味?

话剧《志摩归去》

徐志摩只是做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因为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永远只喜欢一个人,感情是流动的,在婚姻这座囚牢里,如果觉得彼此不合适,分开之后寻找更好的伴侣,不是更符合人性吗?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出轨”与否来判断一个男人的好坏,这样的观点未免太浅薄、狭隘了。更何况徐志摩的感情都是开诚布公的,他不想欺瞒张幼仪,他也并没有脚踩两只船。他想追求林徽因,在追求之前,先跟张幼仪把婚给离了,这比现在很多脚踏两条船的男人要坦诚多了。

这番为男人外遇辩护的言论,洋洋洒洒、掷地有声。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徐志摩就不是渣男,而是勇敢、果断地面对爱情,斩断婚姻的伟大情圣。只可惜,理论永远禁不起事实的检验。

张幼仪打乱了徐志摩编织爱情的美梦,徐志摩一看对张幼仪便对她挑三拣四,很不顺眼,为了让张幼仪知难而退,徐志摩甚至找一位朋友,住进了他们在英国居所,摆明不想和张幼仪独处,开始为酝酿离婚的气氛进行准备。但是搞笑的是,在徐志摩如此讨厌张幼仪的情况下,张幼仪竟然又怀孕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话剧《志摩归去》

原来徐志摩尽管讨厌张幼仪,但是年轻雄性的大诗人却仍有有“需求”,尤其白天和林徽因打得火热之际,碍于这位小妹妹是中国司法总长兼好友爱女的身份,徐志摩只能痛苦地垂涎却不能偷吃这位神圣妹妹,极度痛苦的压抑之下,到了晚上,张幼仪刚好有自投罗网。

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推测,徐志摩不顺眼张幼仪至极,竟然还愿意继续与她发生关系,以我们大诗人伟大的性灵状态,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他与张幼仪同房的时候,心里想得是林徽因。也就是说,徐志摩根本把张幼仪当作是“充气娃娃”。

更恶劣的是,当徐志摩得知张幼仪怀孕时,要求“把孩子打掉。”张幼仪害怕地说:“有人因为打胎而死掉。”,徐志摩竟然回答:“有人被火车撞死,你就不坐火车了吗?”

张幼仪画像

如果你以为就是徐志摩的渣男行径,那么更精彩还在后头。

张幼仪并没有同意徐志摩所提出的离婚要求,徐志摩在盛怒之下,干脆直接抛弃张幼仪。

张幼仪是这辈子第一次出国,一句英文都不会讲,重点是还怀有三个月的身孕,把一个不会讲英文的中国孕妇丢在英国,根本是要让她自生自灭,而那一位和他们住在一起的朋友,当然不想处理徐志摩留下的烂摊子,于是也选择不告而别。

孤伶伶的张幼仪在发现被丈夫抛弃时,一度想要自杀,但是一想到家乡父母还有那已经三岁的长子,张幼仪坚忍地活下来。他写信向在法国求学的二哥求救,最后再辗转来到七弟在德国的居所,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彼得。生产过后的张幼仪身体可谓相当虚弱,痛苦难耐,就在这个时候,徐志摩终于出现。

张幼仪以为徐志摩良心发现,要来接母子二人回家,没想到徐志摩竟然拿着“离婚协议书”逼着张幼仪签字。历经千辛万苦,张幼仪总算保住徐家的骨肉,独自一人把孩子生下来,没想到徐志摩根本不管张幼仪与孩子的死活,一心只想与她离婚,好让自己可以光明正大去追求林徽因。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张幼仪决心离开徐志摩,当她在文件上签字时,徐志摩兴奋地大叫,甚至向张幼仪道谢,并承诺将给予五千美金的赡养费,但是最后徐志摩一毛都没给。离完婚后的徐志摩兴奋地回中国追求林徽因,再次把自己的二儿子和张幼仪丢在德国。

三年后,徐志摩二儿子彼得因缺乏照料病死德国,徐志摩在双亲催促之下,才勉为其难来到德国探望张幼仪,而在看到自己儿子的骨灰坛时,却又能够配合气氛地掉下几滴眼泪。这是真情流露还是鳄鱼眼泪,也只有徐志摩自己知道。

徐志摩返回中国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双方父亲的撮合下,已经有了口头婚约。梁思成是谁呢?就当时中国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同时亦是徐志摩在北京大学的老师“梁启超”之子。面对竞争对手的父亲就是中国思想巨擘亦是自己的恩师梁启超,徐志摩可是完全没在怕,他认为只要林徽因还没结婚,自己仍然是有希望的,大家都可以公平竞争。

林徽因与梁思成

为了可以名正言顺地追求林徽因,徐志摩在北京成立一个文人俱乐部,定期邀请文化界人士聚餐讨论,胡适、梁启超等重量级人士都是座上宾,当然包括准夫妻梁思成与林徽因,由于林徽因与徐志摩都喜欢印度诗人泰戈尔,于是就将泰戈尔文集中的“新月集”,作为俱乐部的名称,取名为“新月社”,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新月诗派”。

尽管“新月诗派”在中国现代诗上有其一席之地,但是“新月诗派”最先开始竟然只是徐志摩“把妹”的工具。因为透过“新月社”的定期聚会,徐志摩就可以明目张胆、光明正大与林徽因共同讨论文学、新诗。

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徐志摩更是充分把握利用这个机会,邀请林徽因和自己共同担任担任泰戈尔的翻译。从上海、南京、济南、再到北平,徐志摩与林徽因跟随着泰戈尔的脚步,也贪婪地享受那近似蜜月的甜蜜假期,由于这是文化界的大事,全中国各大报纸都留他们二人甜蜜倩影。

一个是中国思想巨擘梁启超未来的媳妇,一个是刚刚抛弃发妻的风流才子,两个人卿卿我我的流言蜚语让梁启超脸面无光。梁启超念于师生之情,压抑住心中怒火,写了一言辞恳切的书信劝勉徐志摩:

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梁启超在信中无一字提到林徽因,但要徐志摩不要“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要明白世间爱情“可遇而不可求”,言下之意就是要徐志摩放弃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

原本以为传统中国的师长之尊,徐志摩至少会卖老师梁启超一个面子,知难而退,不要再来纠缠林徽因,但是“视爱情为终身信仰”的徐志摩,眼看恩师不顾“公平竞争”法则,为了自我利益,竟然也公开加入了情敌阵营,徐志摩怒火攻心,决定不再顾及师生的名分,在回信中慨然答道: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怕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不愧为当代中国散文大师,这篇掷地有声的慷慨之言,俨然就是追求林徽因的爱情宣言。林徽因就是徐志摩的灵魂伴侣,追求林徽因乃是“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换言之,徐志摩将爱情升华到“宗教、道德”等级,谁敢阻挠他追求林徽因,笃定要和他拼命。

梁启超见这位弟子已经走火入魔、无药可救,为了彻底让徐志摩死心,梁启超直接将梁思成与林徽因送去加拿大读书顺便结婚。还沉醉在与林徽因共同蜜月的幻想里,突然之间,爱人已是梁思成人妻。视爱情为宗教生命的徐志摩,在失去灵魂伴侣的痛彻心扉中,又会做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举动呢?

王赓是一位超级学霸,获得全额公费赴美留学,拿到常春藤名校中的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之后他又进入美国西点军校就读。在名学生中,他排行第12名毕业,依旧是学霸等级,证明他是位文武双全的通才。如此优异的表现,使王赓刚回国立刻担任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武官代表,之后则晋升陆军上校,并在北京大学任教。

由于都是学贯中西的青年才俊,王赓加入了由徐志摩所创立的“新月社”,并与徐志摩成为好友。后来王赓应西点军校毕业的学长温应星之邀,前往东北担任哈尔滨警察厅厅长,由于王赓之妻陆小曼不愿前往寒冷的东北,再加上喜爱文艺的陆小曼可与徐志摩谈论文学,所以单纯天真的王赓,就请失去灵魂伴侣、痛彻心扉徐志摩帮忙照顾。

王赓陆小曼

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戏”,然而处于心灵饥饿状态的大诗人徐志摩,在照顾这位迷人娇滴、才华洋溢,完全不输林徽因的朋友太太陆小曼时,为了“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确立,灵魂之救赎”,竟然把陆小曼照顾到床上去了。这时候担任哈尔滨警察厅厅长的王赓,在得知自己的好友徐志摩竟偷吃自己的太太,气得拿起厅长用枪,跑来北京扬言要杀徐志摩。

大诗人徐志摩有色却无胆,吓得跑去欧洲避难,无聊之余,竟然还有脸去找还在欧洲的前妻张幼仪一块同游。然在得知胡适、梁启超等人已经成功说服王赓与陆小曼离婚后,张幼仪已经没有伴游的价值,又再度把她丢在欧洲,跑回中国与陆小曼结婚。

如果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后可以安分守己,那么他的渣男行径至少还有个极限。

但是,此时林徽因回国了,与夫婿梁思成共同在东北大学执教。昔日费尽心思、用心良苦的爱人林徽因终于又回到了中国,即使她早已嫁为人妻,甚至还有一个小孩,但是过往甜蜜又再度浮现眼前,徐志摩怎么守得住那狂野的寂寞。于是徐志摩借口染上鸦片的陆小曼开销太大,必须赚取更多的薪水,于是从上海转到北京大学任教。

话剧《志摩归去》

事实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徐志摩北上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近水楼台,方便探望林徽因。于是一段缠绵悱恻的旧日恋曲又重新敲谱出耐人寻味的诡异旋律。尽管男女双方各有家庭,但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人又重新回到那段泰戈尔来华时的浓情蜜意。

不知道是故意装傻还是神经太大条,林徽因的夫婿梁思成,对于太太的昔日情人三番两头就来东北大学探访,竟然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悦。甚至大方地接受徐志摩的建议,让林徽因搬到北京养病,最后徐志摩竟然也住进了林徽因家中,注意喔!眼前这位大诗人可是前科累累的偷吃惯犯,梁思成的迟钝、大方,无疑是引狼入室、开门揖盗。

果然,后来不知道什么缘故,林徽因的病情居然严重到要与丈夫、小孩隔绝,独自一人在山中静养。然而诡异的是,说好的独自一人养病,但总是有一位热心的人上山探望,用膝盖想也知道,这个人叫做徐志摩。种种的荒谬剧情不禁让人怀疑,林徽因的病情究竟有什么巧妙之处,可以让徐志摩如此配合照顾无微不至。

如果照这样的剧本发展下去,下一步,徐志摩就会和陆小曼离婚。此时曾经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梁启超已死,徐志摩已无后顾之忧,比起当初动刀动枪哈尔滨警察厅厅长王赓,梁思成仅是一介书生,很好应付,最后徐志摩就会动用一切资源,逼使梁思成与林徽因离婚,自己再跟林徽因在一块。

好在,似乎老天有眼,这样的假设没有验证的机会。年11月12日,徐志摩在上海家中与陆小曼大吵一架,徐志摩像当年抛弃张幼仪一样,离家出走,寄居在朋友家中。七天后清晨,11月9日,徐志摩突然想起,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有场中国建筑艺术演讲,(林徽因在养病还能公开演讲,真是奇特)尽管天候不佳,徐志摩还是毫不犹豫地搭上飞机,同时发了封电报,要林徽因派车到机场接他,只是,这次林徽因再也接不回徐志摩了。

陆小曼徐志摩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和徐志摩是表兄弟。徐志摩有一笔名叫云中鹤,而金庸《天龙八部》中四大恶人之中,以风流、渣男行径著称的大坏蛋,也叫云中鹤。是巧合还是故意影射,留给我们无限想象。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徐志摩的风流多情,林徽因或许也有责任,由于夫婿梁思成的憨厚木讷,渴望灵性自由的林徽因在婚后并不快乐,因此在加拿大求学阶段,已经嫁为人妻的林徽因竟然写信给中国的徐志摩,表明“希望徐志摩可以给她写信”。如果没有林徽因的默许,徐志摩怎敢在抢了王赓老婆之后,又登门入室染指林徽因呢?如果徐志摩没死,那么梁思成就是第二个王赓,而陆小曼是不是也就成了第二个张幼仪?

《志摩归去》陆小曼、张幼仪、林徽因

不管怎么来说,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浓浓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为那个时代战乱频仍黄土大地,巧妙地涂妆上茶余饭后的粉色物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