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喜欢谍战题材作品的人,想来大多都会对麦家的《风声》有所耳闻,作为“中国谍战之父”的代表作之一,足以让这部作品拥有难以拒绝的诱惑力。
诚如倪匡对麦家作品的评价:“早知道麦家的小说好看,但不知道好看到了这种程度”,对此个人是非常认同的,我很少看谍战题材的作品,但看完麦家的《风声》后,不可置疑的说对谍战题材的作品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同时,我也很庆幸没有在读这部作品之前观看影片《风声》,因为当看完《风声》这部小说,循着兴致再去观看影片,却让我尝到了失望的滋味,不得不说如果看完原著后,可能不会买账这部影片在豆瓣的8.2评分,不是影片不够精彩,而是原著太过优秀。
影片《风声》取材自原著《风声》中的「东风」这一章,而原著还有「西风」与「静风」这额外的两章,三章之间看似独立,却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独以「东风」一章,无法窥探到这部谍战小说的精华所在,也无法破解其中存有的一些谜团,而观看完另外两章后,随着对这个谍战小说更深入的了解,看似破解了一些谜团,却又难免滋生更多的谜团,这或许就是麦家特有的“迷宫式”写作手法,也是《风声》这部作品受众人推崇的关键所在。
东风引——是结束,亦是另一个开端
年春夏之交,日伪时期,西子湖畔,首任杭州日伪司令官钱翼虎全家被灭门的所在地裘庄内,吴志国、金生火、李宁玉与顾小梦四人接到紧急秘密任务深夜齐聚于此,破解新任杭州日伪司令官张一挺声称“截获”自共产党的一封加密文书:
“吴金李顾四,你们谁是匪。”
随着加密文书的破解,在场四人的脸色愈加苍白,楼里的空气充满一种死亡、腐烂、恐惧的酸臭恶味,一股血腥气味的东风吹过,故事拉开了帷幕。
原来,在此之前,南京方面(汪伪政府)曾向华东剿匪司令部发过密电:
“据可靠情报,周恩来已委派一代号为老K的特使前往杭州,并定于本月二十九日夜十一点在凤凰山文轩阁客栈,与在浙抗日排日组织头目密谋有关联合抗日反汪之计。此事……”
在此后不久,特务处处长王田香从共产党处截获了一封密电:
“速告老虎,特使行踪败露,取消群英会!老鬼。即日。”
截获“老鬼”传出去的消息由此,可见有人泄露了剿匪司令部收到的电报,这个人就是共产党中代号“老鬼”的人,而“老鬼”很可能就在当日接触到南京发来电报的一众人中,至少负责抓住“老鬼”的张一挺司令,特务处处长王田香以及随后到来的日本特务二课机关长肥原龙川是这么认定的。
而当时军机处译电科科员顾小梦接到这封电报后,因为加密无法破解,便寻求军机处译电科科长李宁玉的帮助,译出密电后,根据程序,顾小梦报给军事机要处处长金生火,后呈报给剿匪司令张一挺。
原本那封电报除张一挺外,只有金生火、李宁玉与顾小梦三人经手,可偏偏在四人来到裘庄前,张司令挨个问询三人有没有和第四个人提及该电报内容时,李宁玉咬出了军事参谋部部长吴志国,对此吴志国一口否认,但是李宁玉与吴志国谁也没有证据证明自己说的是实情(由此,从一开始,此二人具有的嫌疑最大),因此,此四人连带张一挺的秘书白小年(也有接触到电报的嫌疑)深夜被召集于此。
为了找出谁是“老鬼”,并随之顺藤摸瓜完成“剿匪”任务,肥原与王田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将四人包括一同随行的白小年安排在西楼(裘庄分东、西两楼),白小年住在一楼,其余四人住在二楼,二楼共有四个房间,吴志国、金生火各有一个房间,李宁玉和顾小梦共同住在一个房间,剩余的房间封闭了起来,之所以如此安排,是方便东楼居住的人对西楼居住的五人进行全方位的监视,同时,在五人居住的房间内都安装了监听器;监视“老鳖”——一个营地内的清洁工人,正是他将从“老鬼”处获取到的消息传递给了外面的人——首任司令官钱翼虎的二姨太,代号“老汉”,以“老鳖”为诱饵,钓出“老鬼”;“巧妙”的查验五人的笔迹,对比谁与泄露消息的那封密电笔迹更加契合,当发现吴志国的笔迹更加契合时,吴志国的“解释”(并认为是李宁玉模仿他的字迹)又让肥原再次怀疑李宁玉;以“老汉”来试探吴志国与李宁玉的反应,结果“老汉”被吴志国毫不犹豫的击杀,这又加剧了肥原对李宁玉的怀疑;……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真正的“老鬼”越来越心慌,如何在约定时间之前将消息传递出去让会议取消,肥原等人也越来越心急,如何快速的找出“老鬼”,可是随着调查的深入,看似有了明确的怀疑人,但迷雾却也越来越浓,究竟“老鬼”是谁,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越来越摸不清,尤其是当已基本取得肥原信任的顾小梦,又将怀疑的箭头指向白小年与张一挺司令时,肥原更加的恼怒。
《风声》剧照因为若是按照逻辑分析,确实当前的一干怀疑人都可能是“老鬼”,可若需要确凿的证据来排除一些人,将怀疑人的范围缩小再缩小,直到能确定到具体的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却一筹莫展。
无论是让五人相互撕咬,互相揭发,还是虚构吴志国已死并借助酒精来麻痹“老鬼”的防备心以让其露出马脚,甚至是营造共产党强行营救的场面……都无法进一步确认“老鬼”是谁。
鬼要找“鬼”,谁才是鬼?
贼喊抓“贼”,谁又是贼?
终于在紧张的氛围下,“刚直、忠诚”的李宁玉不忍肥原的怀疑,竟想掐死肥原,甚至在被肥原打至重伤时,又想“以死明志”,李宁玉的刚烈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又降低了肥原对其的怀疑程度,然而在当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李宁玉服毒自杀,留下了三封遗书与一幅画。
三封遗书分别是留给张一挺司令、肥原与丈夫的,而那一幅画是留给家中两个孩子的。
《风声》中李宁玉的遗书李宁玉的死,让肥原很是愤怒,他将怒火全部发向了吴志国,认为是吴志国“牵强、抵赖的说法”迷惑了他,以致让他制造出这个“冤案”,吴志国被肥原严刑打死,而究竟谁是“老鬼”仍旧是一个谜团。
肥原不得不将唯一的希望寄托于当晚十一点凤凰山文轩阁客栈的“群英会”,他觉得虽然无法确定谁是“老鬼”,但至少其在监视的范围内,然而那一晚“群英会”的抓捕行动却一无所获。
究竟谁是“老鬼”,究竟如何传递出去的消息,依旧是一个谜团。
当然,这个谜团在「东风」中并不会如此而终,李宁玉确实是“老鬼”,而当晚之所以肥原“空手而归”,也是因为李宁玉传递出去了消息,如何传递出去的,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将这个故事交给《风声》作者麦家的人,自然会给出解答,这个故事是一个化学教授交给麦家的,目的是:重塑他父辈传奇的经历和形象,而这个化学教授的父亲就是这一事件的当事人,代号“老天”——是李宁玉表面的丈夫,实为兄妹,潘老。
据潘老描述,当时在李宁玉接到张一挺夜晚召集去裘庄的命令时,就有所察觉,为了混淆视听所以在第一时间咬住了吴志国,而传递信息的关键就在于那封遗书与留给孩子的那幅画,遗书中李宁玉对潘老的称呼“良明吾夫”以及“因公殉职,死而无憾”的话语让潘老察觉到了不对,一是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如此的称呼,二是为“为肥原工作而死,岂会死而无憾”,随后潘老从画中找到了线索,画中的草实际上为莫尔斯电码:
“速报,务必取消群英会。”
故事到此,算是一个完结,李宁玉所处的险境,凸显出了大孤寂、大绝望,而能从绝境中找出传递消息的途径,也彰显出了其大毅力、大智慧。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在那个时代绝非李宁玉一人,而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铭记、歌颂、赞扬。
可这真的就是结局吗,至少影片《风声》完全取材于「东风」的故事也终于这里,但原著《风声》却远不止于此。
西风破——真相远不如想象中简单
什么是西风,吹往东面的风可称为西风,因此我把「西风」视为「东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补充,这有助于我们真正看清《风声》。
最初麦家所写的《风声》只有「东风」这一个故事,可就在出版中出现了差错,顾小梦的后人指责麦家所写的《风声》,“恶意歪曲历史,颠倒是非,玷污当事者的形象”。
这一指控直击麦家这部作品的唯一软肋——麦家没有采访到顾小梦。
当时化学教授潘向新也就是潘老的儿子将这个故事告知麦家后,麦家与故事中包括潘老在内的五个当事人或其后人都有过接触,唯一没有联系的就是顾小梦。但当时麦家从五个当事人口中得到的信息基本一致,便认为事实如此。
《风声》剧照而此时,面对顾小梦后人的指责,麦家不知如何处理,为此,麦家主动联系顾小梦,望能得到当面沟通的机会,期待年老的善良、慈祥会对其与这部作品“网开一面”。
可真当与顾小梦见面后,麦家却发现事情远没有预想的那般简单。
当麦家与已85岁的顾小梦首次见面时,得到的却是直接、凶狠地责问:
“你为什么要颠倒黑白,恶意夸大李宁玉,把我写成汉奸!”
随后顾小梦更说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事实完全不是你说的那个样,那个情报根本不是李宁玉传出去的,而是我!”
随后顾小梦看出了麦家的质疑,便指出了在那个故事中一系列的漏洞:
“当时那种情况,肥原可能把李宁玉的尸体送出去吗?他为了抓老鬼可以把我们几个大活人都关起来,凭什么对一具尸体大发慈悲?”“就算李宁玉通过死作证,让肥原相信她不是老鬼,那种情况下也不可能把尸体送出去。为什么?没时间!晚上就要去抓人,谁有心思来管这事?”“何况,你在故事中也写到了,肥原还搜查了她尸体,干吗要搜查?就是不相信,起码是不完全相信。既然不相信,为什么要送尸体出去?”如果尸体能够送出去,又何需李宁玉做其他的小动作,在那种状态下,外面的同志看到李宁玉的尸体,本着万无一失的谨慎,也绝对会取消会议;……而顾小梦的这些质疑,确实让麦家不知如何反驳。
那么究竟当时发生了什么,顾小梦接下来的叙述,逐渐的冲淡了迷雾,而为了让大家更为清晰的看清这里面存在的谜团,我将其分为两个方面:
顾小梦为何帮助李宁玉传递消息?顾小梦又是如何传递消息的?顾小梦为何帮助李宁玉传递,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顾小梦的身份,因为顾小梦是“重庆的人”(重庆军统安插在汪伪组织里的卧底),是戴笠要求顾小梦父女二人一同打入汪伪集团内部的,在裘庄之前,顾小梦与李宁玉二人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
而最先得知对方身份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怀疑对方身份的是顾小梦,在进入裘庄后顾小梦就开始怀疑李宁玉的身份,这种怀疑源于南京方面发来的那封电报,最先收到这封电报的顾小梦并非不能破解(作为军统打入汪伪的间谍,顾小梦曾受过专业的训练),而是对李宁玉的试探,或是说办一件“举手之劳”的好事。
因此,当他们四人连夜被召集到裘庄,并得知其中有人泄露消息时,顾小梦就基本确定了李宁玉的身份。当然,这种确认最初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也因为怀疑,自己的身份以及二人的感情,顾小梦乐于帮助李宁玉掩护,不希望李宁玉出事。
但后来发生了一件特殊的事,既让顾小梦可以肯定李宁玉的身份,也致使顾小梦不再愿意帮助李宁玉。有一次李宁玉在裘庄曾尝试用三个胡字养胃丸的空药壳向“老鳖”传递消息(与老鳖联系的方式之一,告知有“货”在垃圾桶旁的药壳里),顾小梦无意间发现李宁玉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后,偷偷的将三个药壳捡回,发现了其中一个药壳里面有传递消息的“纸条”,更发现其中的字竟模仿她的字迹。
《风声》中顾小梦发现李宁玉的药壳依照书中对顾小梦性格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顾小梦不揭发李宁玉已经不错,怎会再冒着危险去帮助传递信息,而之所以最后帮助了李宁玉,除自己的身份外,还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来自于李宁玉的威胁——在顾小梦以此向李宁玉发难时,竟被李宁玉诈出了真实的身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又配合着“同归于尽”的威胁,才让顾小梦不得不答应下来,而另一方面原因等说完如何传递消息后再进行解读。
消息传递出去的真实方式,并非「东风」中潘老描述的那样,李宁玉和顾小梦都清楚她的尸体与遗物在那种情况下并不会顺利的送出去,但李宁玉确实留下了遗书与画,可那只是一个铺垫,画中确实有莫尔斯电码,那是让顾小梦进一步取得肥原信任的砝码,好让顾小梦利用取得的信任趁机出去将消息传递给“老鳖”。
潘老提供的李宁玉留下的画但是,在当时李宁玉还有另一个担心,自己活着对顾小梦有威胁,可自己死去对顾小梦再无威胁,又如何确定消息能顺利传递出去。据顾小梦说,当时李宁玉多次下跪恳求她将消息传递出去,而之所以顾小梦同意,除却上面讲到的那些因素外,还有一瞬之间的同情与敬重——对李宁玉的同情,对同是间谍身份的敬重。
这就是从顾小梦处得到的「西风」的故事,对比「东风」与「西风」之间的区别,其实可想而知,顾小梦所说的远比潘老可信的多,可是如果顾小梦说的是真的,那么潘老他们刻意修改历史的原因又是什么?同时,顾小梦说的完全就是真的吗?其中会不会也在某些细节方面进行了有意无意的隐藏。
因此,「西风」结束,一些谜团仍旧存在着。
现货包邮风声(麦家全新修订!经历过大孤独、大绝望的人,会懂得《风声》给你的大坚韧和大智慧。)读客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官方店旗舰店¥29.9购买静风乱——人物背后人性的无限可能性
麦家从顾小梦那里回来后,写下了「西风」将其补充到《风声》之中,「东风」与「西风」之间的碰撞导致一个可悲的结果——潘老看完「西风」后,突发心脏病去世。
但是对此,潘老的儿子潘向新并没有难为麦家,也没有要求麦家对作品进行一定的修改,只是对麦家说了两个隐藏的信息:
一是,“你稿子上不是写着,顾老最后决定帮我姑姑(李宁玉)把情报传出去,是因为我姑姑的眼泪感动了她,你觉得这可能吗?要知道,这是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不相信眼泪。说实话,作为父亲的儿子,我说过我什么也不想说。但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一个了解这群人特性的读者,我觉得这……值得推敲,你把一个关键的情节落在一个可疑的支点上,这也许不合适吧。”
二是,深夜潘向新发给麦家的一条短信,“我为什么沉默?因为她(顾老)是我的母亲。他们像某些浓缩的原子,因外力而激烈地分裂……就让他们去说吧,你能对父母的争执说什么?除了沉默,别无选择。”
那么新的问题就又产生了,至少这是我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顾小梦究竟因何选择帮助李宁玉的?顾小梦为何会与潘老结婚,最终又为何分开?对于第一个问题,《风声》中并没有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因此在这里仅对第二个问题进行解读,李宁玉死后顾小梦一直未婚,至于这个原因麦家出于尊重顾老也选择了保密,直到抗战胜利后顾小梦与“变节”的潘老结了婚,所谓的变节,其实是假的,骗取顾老信任打入国民党内部去卧底才是真的,第二年顾老与潘老生下一子就是潘向新。在南京解放前一个月,潘老经组织批准后将顾老骗到北平,以为事已至此,顾老不会如何,便向顾老摊了牌,动员其加入共产党,岂知顾老性格刚烈坚决不从,独身去往了台湾。
而这个消息却是王田香的长子告诉麦家的。
看到这里时,整部《风声》已基本接近尾声,可是为了破解谜团,发现的谜团越来越多,在一些谜团中陷入的越来越深,值得尊重的潘老,却在《风声》中「东风」这个故事里修改了历史的细节,当逐渐相信顾小梦的话语时,发现了顾小梦对潘老的恨,在恨的作用下,是否看似真实的历史也存有一定的偏差,这也不好肯定。
顾小梦用药壳传递信息或许,这就是历史,对历史的看待,总有分歧,总有争执,哪些是真实的,或许就隐藏在分歧与矛盾中,这需要我们去深入的推敲,去思考,甚至于很可能一些真相除了那些当事人之外,不会再有人知道,而当事人又未必会将真相说出来。
在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的授奖词中这样评价麦家的小说:“麦家的小说是叙事的迷宫,也是人类意志的悲歌;他的写作既是在求证一种人性的可能性,也是在重温一种英雄哲学”,对于其中的那一句“在求证一种人性的可能性”,我是非常认同的,尤其是在《风声》的「静风」中看到关于“老虎”、王田香与肥原的往事描写后。
裘庄原是一土匪修建的,土匪死后留下3儿2女,大儿子沉溺于寻找父亲留下的财富中,二儿子是个傻子,三儿子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娘娘腔”,可就是这样的一个裘家老三,却敢在家业被当地无赖苏三皮霸占时,勇敢的站出来,去当兵,为了升职把管家的小侄女献给钱翼虎当二姨太,因此抢回了家业却备受骂名,可是谁又能想到当钱翼虎加入汪伪政府后这个裘家老三会叛出司令部,谁又会想到他就是当时在浙抗日排日的头脑——“老虎”(“老鬼”、“老汉”、“老鳖”等的直属上级),谁又能想到当初送管家的小侄女给钱翼虎做二姨太是别有预谋?
这就是人性的无限可能性。
再来说苏三皮,那个被裘家老三以“光脚不怕穿鞋”的孤勇吓走的泼皮,又如何能联系到故事中的王田香,没错,当时那个将裘庄发展成色情行业高峰的泼皮成为了后来的特务处处长,但这样一个手上充满鲜血与罪恶的人,他的一儿一女却并没有沿袭父亲的恶,反而一心想为父亲赎罪,始终延续着父亲后来改的姓,不用本姓,就是为了记住那段黑暗岁月里所犯下的错。
《风声》剧照这也是人性的无限可能性。
而谁又能想到,肥原在最初时竟是中国的极致崇拜者,然而却在后来由对中国的推崇演变为蔑视,由极“左”转向了极“右”,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是“左”的,是推崇中国的,芥川龙之介在肥原的生命中是“恩师”的存在,给了肥原可以继续梦想的工作,可是呢,又是芥川龙之介把肥原推到了自己的对面:记者证,开专栏,加入特务组织之契机等,都是芥川龙之介有意无意间促成的。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在中国双手染满鲜血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却又是杭州的“保护神”,那一年淞沪战争日军总指挥松井石原要轰炸杭州时,又似乎是因为肥原与松井石原的会晤,保护了西湖周围八百亩水域、周围数十处景点景观,未受战火波及。
《风声》剧照这或许也是人性的无限可能性。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我之前基本没怎么看过谍战题材的作品,因为那时我觉得谍战题材的作品在一定程度还是偏向于“娱乐化”的,或许能很好的代入其中紧张压抑的气氛,也能被其中人物的智慧与毅力所折服,但还是难免会缺少一定对“人”的一种深入思考,更关键的是大多的谍战题材作品无论多么离奇、无论具有多么浓的迷雾,总是早有答案的,观看这样的作品,我们更像是一个“听故事”的人罢了,而且这个故事的真与假,我们也只能相信故事中的说法,可万一,故事的来源是潘老、潘教授、或是顾小梦这样的亲历者呢,我们听到的,未必是真实的,很像是为了一定目的,或是为了让我们相信而故意讲出的。
可麦家的《风声》却并非寻常的谍战题材作品,因为透过一个基本的谍战故事外,能给予我们深入思考的切入点与问题有太多太多,这是一部极为成功作品所必备的,因为这样的作品所具有的东西,是远超文字本身的,是趋于无限的,我想这或许就是一些人推崇《风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卿心君悦,一位情感观察者,Ta说书评人、影评人。用文字温暖你,我。